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语嫣之家

** ** ** ** **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每一颗心灵都渴望去远方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渐渐地明白能够走多远的路,不是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。岁月更迭,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,远方,不只是一张地图,一份遥想,也是一个心愿,一种信念……

《近体诗基础知识》(对仗)  

2010-06-17 23:26:09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对仗,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。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,一字一音,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。不仅我们写近体诗需要对仗,其实,诗、词、曲、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,学习古典诗词,对仗是必须要学好,甚至要精通的。
今天,主要讲一下关于对仗的一些基本知识,同时也介绍一下楹联的相关内容。

我们先理请一下概念。什么是对仗呢?文学大师王力说:“对仗,就是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,数量词对数量词,虚词对虚词”,我查了一下汉典,上面说“对仗∶[律诗、骈文等]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”。

我个人认为,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,也有点含糊。“对仗”,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,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。它不仅要求“词性相同”,还要求“平仄相对”,还要求“结构一致”,还要求“避免重复”,符合这样的要求,才能称之为“对仗”。严格的讲还有“六相”一说(这我会在后面具体介绍)。

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“对偶”,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“对偶”和“对仗”等同了起来,其实,这二者是有区别的,虽然它们很象很象。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,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。“对偶”是什么?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,也称为一种修辞格。

“对偶”的定义是---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“字数相等,结构、词性大体相同,意思相关。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,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。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,很短小。而对仗呢?
对仗是指诗词写作或楹联写作时用的一种表现手段,它的要求如前民间所述---词性相同”,“平仄相对”,“结构一致”,“避免重复”。对仗,是在对偶的基础上的一种写作手段。这二者,一个是修辞格,一个是写作手段,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,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。

近体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,所以,在近体诗的语言中,不能说是“对偶”,而单独称之为“对仗”。
在前面介绍近体诗格律的时候,我们介绍过,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“对仗”的形式。律诗(七律、五律)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,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。

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、典雅、精练,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“对仗”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。所以,律诗是离不开对仗的。全篇无对仗的(特例除外),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能算律诗。

现在喜欢楹联的朋友很多,平时交流时也多以出句对句而娱乐交流。我常对喜欢对联的朋友说,去学格律诗吧,学会格律诗,对联是很容易掌握的。因为格律诗的基础就是对仗,不懂对仗的人,肯定谈不上懂的格律诗(近体诗)。
对联用的也是律句,不仅仅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同及平仄要相对,而且其平仄分布的规律也是和近体诗所要求的一样,比如,对联就不允许三平尾,就不允许孤平的存在。还有,对联要求的也是古韵,也是以我们所说的以《平水韵》为主体,为默认韵。

对联仅仅就那么几个字,难不成写完了还需要说明一下自己采用的是新韵?这岂不大煞风景?更重要的一点是,对联所能表达的境界极其有限,它可以表达一个片段,一个闪念,一个景致或情思,但是,终究是属于“片面”的,和诗比较而言,缺乏的是完整感和大局观。

关于对仗,总的原则是“实对实,虚对虚”,对仗的方法和形式,古往今来是非常多的种类的。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对仗方法,都是依据这样的原则,离不开这样的范畴---格律、句意、内容、语体、句式。

我们下面介绍一些传统的对仗方法,是参考一些书籍资料和网络上的资料,适合近体诗使用的常见的对仗方法。其实,真的要单独研究对仗,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都可能有,专门喜欢楹联的朋友可以另外参详,我们这里只做简单的方法介绍:

目的还是那一个---分享!注意我的词汇,是他们“编”的,而不是他们发明的。谁是发明人,是我们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,不是属于哪个个人。

下面做具体的对仗方法介绍,大体上先说一下“工对”和“宽对”:

一,“工对”,也叫严对,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“六相”原则。什么是“六相”呢?就是“字数相等、词类相当、结构相应、节奏相同、平仄相对、意义相关”,六个“相”,简称“六相”,这是对仗的专用术语,呵呵。这里尤其要关注的是“词类相当”,在工对当中,词类是要基本一致的。

二,宽对。就是对“六相”要求的比较松,不那么严格。我们的原则是能工则尽量去工,如果难以“工对”那么就不妨宽以待之。“宽对”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:

好,现在再说一下其他的对仗的形式:

1,流水对
先说“流水对”,因为这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种对仗形式。我个人感觉“流水对”的上下句扣合的比较紧密,既不容易产生“隔”而相脱,又不容易产生“合掌”,因为上下句是一种承接或因果的关系。

所以,采用流水对,可以轻易避开上面的那些诗病,还能使诗意变化多样,富于动感,呵呵。

2,实字对
这简单,就是诗句中主要是实字为多,上实对下实。比如杜甫的“旌旗日暖龙蛇动,宫殿风微燕雀高”,这里基本都是实字为主吧。再看王维的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”也是同样类型。

3,虚字对
和上相反,以虚字为主。我们前天讲《炼字?的时候举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虚字对,杜甫的“幸不折来伤岁暮,若为看去乱乡愁”。再看一个“聚散有期云北去,浮沉无计水东流”,再再看一个“若教解语应倾国,任是无情亦动人”.

4,连珠对
“连珠对”说白了就是“叠字对”,上叠对下叠,形如连珠串。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:
(1)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(2)客子入门月皎皎,谁家捣练风凄凄。
(3)隐隐凡尘如错我,悠悠仙界枉飘香。
(4)江天漠漠鸟双去,风雨时时龙一吟。

5,隔句对
这样的对仗很有意思,它还有个名称叫“扇对格”,就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,第二句与第四句对,这样交错开来对的。这样的对仗,多是用在绝句上的,多是为了描写一种对比的关系而写的。

比如看这个例子:
(1)
去年花下流连饮,暖日夭桃莺乱啼。
今日江边容易别,淡烟衰草马频嘶。
我们找出他的对仗是,“去年花下流连饮”==“今日江边容易别”,“暖日夭桃莺乱啼”==“淡烟衰草马频嘶”

6,借韵对
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。比如“住山今十载,明日又迁居”,“十”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“千”,数字对数字,是吧?但是,他对上个“迁”,只用了“千”的音来对。这样的对仗形式也很有趣,感觉上有点掩耳盗玲的味道,呵呵。

再看老杜的一个句子“枸杞因吾有,鸡栖奈尔何”,以“枸”来对“鸡”,再看“眼昏长讶双鱼影,耳热何辞数爵频”,这里用“鱼”来对“爵”。都是假借的字,当做一趣,可游戏心态而观之。古人也爱自己糊弄自己。

其实,除“借韵对”之外,还有“借形对”,“借通假字对”,等等,找个理由沾边就赖,呵呵。不一一举例了,研究楹联的朋友可以多去找些资料琢磨。

这里,初学者要注意的是数字的平仄读音,在所有的数字中(零不算),只有“三”和“千”是平音,其余的任何数字都是仄音,不论是多大的数字。

8,意对
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“宽对”,对意不对字,字面上不很工整,但是整联看起来却很和谐而对称。比如“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”,这里“伯仲之间”和“指挥若定”是在意上对应起来了,但是字词上却不很工整。

9,交错对
就是对仗的上下句中,所对应字意的不是在相应的位置上,而是错开了位置。谓之“交股对”。比如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的“春深叶密花枝少,睡起茶多酒盏疏”。我们看到了吧?“多”适合对应“少”字,但“多”在对句的第四字,“少”在出句的尾字,而“密”和“疏”也是这样错开的。这样对要注意词性不能乱。“多”和“密”,“少”和“疏”,也是同词性的,只的因为意相近,不适合直接对应,但是如果看成交错而对,那么,“多少”和“密疏”这样的对就比较完美了。

所以前面我说的个人偏爱流水对,也是力图使诗句灵活起来。我们在讲押韵的时候,说了一些变例和特殊情况,在讲平仄拗救的时候,也说过一些特殊的变例,比如“特拗”等。在讲对仗的时候,也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变例,同样,这里只做简单介绍,如何使用,见仁见智,随自己喜欢吧。至少,我们应该知道这些。

守住基本准则,守住律诗之典型的美学标准,但是不拘泥于一种特定的要求,创造了各种变格和变体。古典诗歌,呆板吗?枯燥吗?如果还这么认为的话,还认为“词可害意”的话,那只能说你无知了。

为诗者,对仗为重中之重。如〈四溟诗话〉所云“律诗重在对偶,妙在虚实”。对仗的法门以工整为原则,以灵活为手段。对仗也好,平仄之法也好,都应该以七律的正规形式为基础。


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12)| 评论(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